【數位轉型 台灣最行】

【數位轉型 台灣最行】智慧機械開路先鋒 看高聖精密如何比他人洞察AI先機

數位轉型帶來商業模式的改變,其中之一的變革,就是驅使製造業開始走向新的服務模式。本週《數位轉型 台灣最行》第五集將邀請到高聖精密機電副總吳迎帆,藉由成為機械業擁抱AI的開路先鋒之一高聖精密機電親身經驗談,剖析傳統機械設備業者如何洞察先機,開闢一條轉型出路。

「鋸床就像菜刀」傳統帶鋸床走出新的服務領域

成立於1976年的高聖精密機電,主要以生產帶鋸機床為主的各種加工設備。在眾多工具機中,帶鋸床是生產製造的第一步,其用途是把原料依所需切成適當的形狀,以利後續加工。換句話說,帶鋸床是機械加工相關產業最基本的機器設備。

高聖精密機電副總吳迎帆舉例:「鋸床就像菜刀,將買回來的食材一一切好,才能下鍋烹煮。」從鋼構橋樑、機器加工到精密科技等,拿到材料的第一件事就是切,但材料若失準切不好,一來加工品質會受影響,二來生產流程也無法繼續,也因為如此,鋸床一直以來都扮演著「絕對不能停機、不能切壞」的角色。

當觀察到市場出現需求,高聖精密機電在2012年開始,率先嘗試投入智慧帶鋸機的研發。從此,高聖精密機電不僅是經濟部工業局發展智慧機械的12家示範廠商之一,更成為傳統機械設備業者擁抱AI的開路先鋒之一。

高聖精密機電成功的轉型,背後最大的推手是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特聘教授,也是工業大數據專家李傑。吳迎帆回憶,當時智慧機械尚未在台灣發酵,傳統機械業者根本沒有數位化、智慧化的概念,但李傑教授一句「要做未來還沒被看到的需求」讓高聖精密機電開始思考,如何讓傳統的帶鋸床走出新的服務領域,跳脫價格競爭,創造台灣機械業者獨有的價值。

而如何做到讓客戶在使用設備之後無後顧之憂,達到無憂生產(Worry Free),這就是高聖精密機電所思考的價值所在。

由於鋸帶壽命通常會隨著加工參數、材料種類、材料形狀而改變,幾乎很難預測鋸帶的使用壽命,只能仰賴現場管理人員的經驗,對客戶而言,生產過程中最大的憂慮來自於對鋸帶的不確定性。為了協助客戶在使用帶鋸機的過程中,更清楚掌握何時可以換新刀具的最佳時機,高聖精密機電在2013年成立新部門,並透過與李傑教授的合作 ,共同研發能預測鋸床與刀具何時會故障的智慧預測系統,而高聖精密機電的製造服務化轉型之路,也就此展開。

值得一提的是,2017年高聖精密機電也將該部門獨立成為一家公司邁克邏輯(MechaLogix),由吳迎帆直接領導團隊進行研究、開發,更因此開創新的加值服務,讓原先只針對高聖精密機電開發的帶鋸床提供智慧診斷服務,拓展到其他帶鋸床品牌,也因此在高階工具機市場中殺出一條路。


數位轉型是企業永續經營的契機

高聖精密機電的轉型帶來豐收的甜蜜果實,但回頭看,卻也是一路披荊斬棘而來。吳迎帆回憶,像是資料科學領域的專家如何跟現場老師傅在「對的頻率」上溝通就是個大挑戰,另外像是感測器的選擇要符合工廠環境、安裝在機台位置的諸多考量,甚至到前台使用者介面的設計以及雲端運算的部署等,在當時業界鮮有成功案例可以參考的情況下,也讓高聖精密機電只能在不斷地試錯過程中,咬牙撐過來。

貿易戰與COVID-19(新冠肺炎)接踵而來,讓台灣機械產業陷入魚池之殃,不過吳迎帆對此卻認為大環境的劇烈變動,反而會加速產業轉型。吳迎帆以高聖精密機電舉例,透過這樣的轉型創造台灣獨一無二的價值,也讓高聖至今仍能在市場中與歐美日品牌一較高下,保持話語權,「我認為這是企業永續經營的一個契機。」吳迎帆說。

而在這樣的轉型中,也讓更多年輕人願意投入機械業,擺脫傳統機械「黑手產業」的刻板印象。數位轉型正在各行各業發酵,這並非一個未來式,而是現在進行式,在智慧應用時代來臨,如果機械產業依舊保持黑手產業「冷冰冰」的印象,很快就會被市場淘汰。機械產業相對保守,不太變動也害怕變動,但疫情之後,卻有機會讓這個產業注入新的生機。